民 意 專 欄
 

有關民意民情的專欄文章將會陸續在此發表。本欄內所有文章的版權完全開放,歡迎登入網站瀏覽或下載。專欄文章初時主要由鍾庭耀執筆,但日後將會邀請不同學者和專家,撰文討論多個與「民意」有關的課題。《民意網站》內一切內容與香港大學立場無關 。專欄文章的文責由作者自負,其餘內容則由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博士負責。


  「區議會選舉票站調查的啟示」蘇鑰機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22/12/2003) 蘇鑰機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透過2003年區議會選舉的票站調查數據,探討新聞傳媒在該選舉的角色及選民投票的原因,同時亦分析民主派的主要票源。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3年12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區議會選舉結果推算」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22/11/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介紹作者對區議會選舉結果的預測,和討論有關推算的局限。文章觸及投票比率的預測,和不同陣營候選人在各選區中的勝算。


「區議會選舉票站調查操作解說」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18/11/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介紹香港大學三支票站調查隊於區議會選舉當日的角色,並解釋票站調查的實際操作,討論調查應該注意的事項。


「汲取教訓,三思而行」湯歷姬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8/11/2003) 湯歷姬女士簡歷

本文撰於王見秋辭去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後;主要評論平機會現行的委任制度及提供相關的建議。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3年11月8日在《信報》刊登。


「什麼東西不可買賣?」林灼淦 (1/9/2003) 林灼淦先生簡歷

本文應作者之要求於網站刊載,主要回應鍾庭耀於5月12日發表的《學者尊嚴不容買賣》一文。文章認為,社會各階層都應保留道德及尊嚴的底線;尋真理,辨是非亦不一定是知識份子的專利。本文的中文版本已於2003年5月15日在《信報》發表。


「從民調檢視香港民眾對一國兩制之認同」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29/8/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i) 全文 (只提供中文版)

本文為作者於2003年8月16至17日出席台灣財團法人群策會在台北圓山大飯店所舉辦的「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國際研討會所發表的論文全文。文章主要透過民意調查數據,分析香港市民於回歸前後對一國兩制接受程度的變化。文章亦提出多項影響一國兩制認受性的因素,分析台灣民眾對香港實現一國兩制的心態,並討論兩岸三地關係的未來發展。文章經刪節後於2003年8月28及29日在《信報》刊登,標題分別改為「從民調檢視香港民眾對一國兩制之認同」及「沒有台灣問題,便沒有一國兩制」。

 
(ii) 簡短版本

本文節錄自作者於2003年8月16至17日出席台灣群策會在台北舉行的「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國際研討會所撰寫的同名論文,除了因為篇幅所限而刪除的數表、圖表和部分冗贅文字外,內容重點基本上沒有改變。本文經刪節後於2003年8月28及29日在《信報》刊登,標題分別改為「從民調檢視香港民眾對一國兩制之認同」及「沒有台灣問題,便沒有一國兩制」,論文的完整版本亦已於本網站刊載。


「市民審慎接受高官任命」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7/8/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本文主要透過民意調查數據,分析市民對特區政府新任官員的認受程度,及剖釋特區政府的最新管治局勢,為穩定當前政局提供建議。


「七一啟示:網上動員引發民主新動力」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陳韜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25/7/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陳韜文教授簡歷

文章主要透過闡述「七一遊行」網上調查結果,剖釋網上動員的力量,並分析電腦網絡的政治效用。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3年7月24及25日分兩部分在《信報》刊登,標題分別改為「七一啟示:網上動員引發民主新動力」及「網上聊天取代街談巷議」。


「如何統計七一大遊行人數」蘇鑰機(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陳素娟(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系講師)(17/7/2003) 蘇鑰機博士簡歷  陳素娟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闡述參與「七一遊行」人數的統計方法、實際困難及有關推算結果。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3年7月號《傳媒透視》刊登。


「誰能發動50萬人上街?兼談大遊行對香港政治傳播的衝擊」陳韜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16/7/2003) 陳韜文教授簡歷  鍾庭耀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透過闡述「七一遊行」當日的現場調查結果,剖釋發動市民參與遊行的各種動員,並分析香港政治傳播範式的改變。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3年7月15及16日分兩部分在《信報》刊登,標題分別改為「誰能發動五十萬人上街?」及「香港政治生態起了根本變化」。


「反23與反董是7.1遊行的共同目標」陳韜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15/7/2003) 陳韜文教授簡歷  鍾庭耀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透過闡述「七一遊行」當日的現場調查結果,剖釋參與遊行市民的各種訴求,並就其人口特徵作出分析。文章的中文版本經刪節後於2003年7月7日在《明報》刊登,標題改為「遊行者反23亦反董」。


「還民意一個公道」陳健民(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15/7/2003) 陳健民博士簡歷  鍾庭耀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探討政府就基本法第23條諮詢工作的各種問題,並就進行公眾諮詢提供多項建議。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3年6月11日在《信報》刊登。


「讓數字說話--重新分析公眾對23條諮詢文件意見」陳素娟(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系講師)(15/7/2003) 陳素娟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透過重新分析基本法第23條意見書的內容,質疑政府就市民意見的歸類及處理方法。文章的中文版本於2003年6月6日在《信報》刊登。


「七一遊行確立了反對主流」蘇鑰機(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7/7/2003) 蘇鑰機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比較分析6月中及7月初,市民就基本法廿三條立法支持程度的改變,並透過民意調查的數據,分析反對如期立法者的人口特徵。文章亦闡述「七一遊行」為香港帶來的啟示。


「後沙士民情初探」蔡世增(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附屬學院講師)(27/6/2003) 蔡世增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透過民意數據,分析市民於非典型肺炎疫情退卻以後,對自己受感染及疫情再次爆發的擔心程度。文章亦剖釋香港市民對兩岸三地政府於處理疫情表現的評價。


「民意在原則及內容上都不支持廿三條立法」蘇鑰機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26/6/2003) 蘇鑰機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比較分析不同渠道就基本法廿三條立法所得的民意結果,並透過民意調查的數據,闡述支持及反對立法者的比率及其人口特徵。


「問責官員如何向民意問責?」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17/6/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介紹問責官員民望的量度方法,並剖析各問責官員當前的民望形勢。


「特首民望新解」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12/6/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闡述特首民望的不同量度方法,並比較它們的異同和優劣。


「六四意難平」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3/6/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描述作者在面對六四事件民意數據時的心情和感想。


「董建華民望綜論」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14/5/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文章由《南華早報》約稿及轉述,中文版本經刪節後在《信報》同步發表,文章主要透過民意數據分析不同類別市民對特首董建華的支持程度。


「學者尊嚴不容買賣」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12/5/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文章由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約稿,在《大學道》、《信報》及本網站同步發表。本文主要討論知識分子的責任和使命,及學者一旦論政或從政時必須堅持的底線。


「淺談巿民對非典型肺炎的憂慮」蔡世增(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附屬學院講師)(9/5/2003) 蔡世增博士簡歷

文章主要透過民意數據分析市民對自己及家人感染非典型肺炎之擔心程度。


「非典型肺炎與特區管治危機」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30/4/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文章由《明報月刊》約稿,在該刊及本網站同步發表。文章分析特首董建華民望於過去年半的走勢,並從縱橫兩軸闡釋「非典型肺炎事件」對特區政府帶來的管治危機。


「中央果斷,民心所向」鍾庭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25/4/2003) 鍾庭耀博士簡歷

文章分析香港市民在「非典型肺炎」及「中央免除高官職務」兩宗事件後,其對北京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的信任程度、對中港前途及「一國兩制」信心的變化,並強調政府官員果斷開放對維持香港優勢的重要性。


「非典型肺炎下的數字遊戲」陳素娟(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系講師)(17/4/2003) 陳素娟博士簡歷

本文質疑部份論者對非典型肺炎死亡率的計算方法,並呼籲市民於非典型肺炎事件中保持理性及客觀,而政府則應「在擾民與危民間取得平衡」。


「從人口政策看剩餘教師問題」陳素娟(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系講師)(20/3/2003) 陳素娟博士簡歷

文章指出,港府於上月底公佈的《人口政策專責小組報告書》,並不能有效舒緩本地的人口結構問題,而因出生率下跌而引發的多項教育問題,亦有待解決。此外,文章亦提出多項提升本地教學質素的建議。



檔案資料 - 民意專欄 |